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60 lines (270 loc) · 13.9 KB

编辑距离.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60 lines (270 loc) · 13.9 KB

编辑距离

前几天看了一份鹅场的面试题,算法部分大半是动态规划,最后一题就是写一个计算编辑距离的函数,今天就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个人很喜欢编辑距离这个问题,因为它看起来十分困难,解法却出奇得简单漂亮,而且它是少有的比较实用的算法(是的,我承认很多算法问题都不太实用)。下面先来看下题目: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难呢,因为显而易见,它就是难,让人手足无措,望而生畏。

为什么说它实用呢,因为前几天我就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了这个算法。之前有一篇公众号文章由于疏忽,写错位了一段内容,我决定修改这部分内容让逻辑通顺。但是公众号文章最多只能修改 20 个字,且只支持增、删、替换操作(跟编辑距离问题一模一样),于是我就用算法求出了一个最优方案,只用了 16 步就完成了修改。

再比如高大上一点的应用,DNA 序列是由 A,G,C,T 组成的序列,可以类比成字符串。编辑距离可以衡量两个 DNA 序列的相似度,编辑距离越小,说明这两段 DNA 越相似,说不定这俩 DNA 的主人是远古近亲啥的。

下面言归正传,详细讲解一下编辑距离该怎么算,相信本文会让你有收获。

一、思路

编辑距离问题就是给我们两个字符串 s1s2,只能用三种操作,让我们把 s1 变成 s2,求最少的操作数。需要明确的是,不管是把 s1 变成 s2 还是反过来,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后文就以 s1 变成 s2 举例。

前文「最长公共子序列」说过,解决两个字符串的动态规划问题,一般都是用两个指针 i,j 分别指向两个字符串的最后,然后一步步往前走,缩小问题的规模

设两个字符串分别为 "rad" 和 "apple",为了把 s1 变成 s2,算法会这样进行:

请记住这个 GIF 过程,这样就能算出编辑距离。关键在于如何做出正确的操作,稍后会讲。

根据上面的 GIF,可以发现操作不只有三个,其实还有第四个操作,就是什么都不要做(skip)。比如这个情况:

因为这两个字符本来就相同,为了使编辑距离最小,显然不应该对它们有任何操作,直接往前移动 i,j 即可。

还有一个很容易处理的情况,就是 j 走完 s2 时,如果 i 还没走完 s1,那么只能用删除操作把 s1 缩短为 s2。比如这个情况:

类似的,如果 i 走完 s1j 还没走完了 s2,那就只能用插入操作把 s2 剩下的字符全部插入 s1。等会会看到,这两种情况就是算法的 base case

下面详解一下如何将思路转换成代码,坐稳,要发车了。

二、代码详解

先梳理一下之前的思路:

base case 是 i 走完 s1j 走完 s2,可以直接返回另一个字符串剩下的长度。

对于每对儿字符 s1[i]s2[j],可以有四种操作:

if s1[i] == s2[j]:
    啥都别做skipi, j 同时向前移动
else:
    三选一插入insert删除delete替换replace

有这个框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读者也许会问,这个「三选一」到底该怎么选择呢?很简单,全试一遍,哪个操作最后得到的编辑距离最小,就选谁。这里需要递归技巧,理解需要点技巧,先看下代码:

def minDistance(s1, s2) -> int:

    def dp(i, j):
        # base case
        if i == -1: return j + 1
        if j == -1: return i + 1
        
        if s1[i] == s2[j]:
            return dp(i - 1, j - 1)  # 啥都不做
        else:
            return min(
                dp(i, j - 1) + 1,    # 插入
                dp(i - 1, j) + 1,    # 删除
                dp(i - 1, j - 1) + 1 # 替换
            )
    
    # i,j 初始化指向最后一个索引
    return dp(len(s1) - 1, len(s2) - 1)

下面来详细解释一下这段递归代码,base case 应该不用解释了,主要解释一下递归部分。

都说递归代码的可解释性很好,这是有道理的,只要理解函数的定义,就能很清楚地理解算法的逻辑。我们这里 dp(i, j) 函数的定义是这样的:

def dp(i, j) -> int
# 返回 s1[0..i] 和 s2[0..j] 的最小编辑距离

记住这个定义之后,先来看这段代码:

if s1[i] == s2[j]:
    return dp(i - 1, j - 1)  # 啥都不做
# 解释:
# 本来就相等,不需要任何操作
# s1[0..i] 和 s2[0..j] 的最小编辑距离等于
# s1[0..i-1] 和 s2[0..j-1] 的最小编辑距离
# 也就是说 dp(i, j) 等于 dp(i-1, j-1)

如果 s1[i]!=s2[j],就要对三个操作递归了,稍微需要点思考:

dp(i, j - 1) + 1,    # 插入
# 解释:
# 我直接在 s1[i] 插入一个和 s2[j] 一样的字符
# 那么 s2[j] 就被匹配了,前移 j,继续跟 i 对比
# 别忘了操作数加一

dp(i - 1, j) + 1,    # 删除
# 解释:
# 我直接把 s[i] 这个字符删掉
# 前移 i,继续跟 j 对比
# 操作数加一

dp(i - 1, j - 1) + 1 # 替换
# 解释:
# 我直接把 s1[i] 替换成 s2[j],这样它俩就匹配了
# 同时前移 i,j 继续对比
# 操作数加一

现在,你应该完全理解这段短小精悍的代码了。还有点小问题就是,这个解法是暴力解法,存在重叠子问题,需要用动态规划技巧来优化。

怎么能一眼看出存在重叠子问题呢?前文「动态规划之正则表达式」有提过,这里再简单提一下,需要抽象出本文算法的递归框架:

def dp(i, j):
    dp(i - 1, j - 1) #1
    dp(i, j - 1)     #2
    dp(i - 1, j)     #3

对于子问题 dp(i-1, j-1),如何通过原问题 dp(i, j) 得到呢?有不止一条路径,比如 dp(i, j) -> #1dp(i, j) -> #2 -> #3。一旦发现一条重复路径,就说明存在巨量重复路径,也就是重叠子问题。

三、动态规划优化

对于重叠子问题呢,前文「动态规划详解」详细介绍过,优化方法无非是备忘录或者 DP table。

备忘录很好加,原来的代码稍加修改即可:

def minDistance(s1, s2) -> int:

    memo = dict() # 备忘录
    def dp(i, j):
        if (i, j) in memo: 
            return memo[(i, j)]
        ...
        
        if s1[i] == s2[j]:
            memo[(i, j)] = ...  
        else:
            memo[(i, j)] = ...
        return memo[(i, j)]
    
    return dp(len(s1) - 1, len(s2) - 1)

主要说下 DP table 的解法

首先明确 dp 数组的含义,dp 数组是一个二维数组,长这样:

有了之前递归解法的铺垫,应该很容易理解。dp[..][0]dp[0][..] 对应 base case,dp[i][j] 的含义和之前的 dp 函数类似:

def dp(i, j) -> int
# 返回 s1[0..i] 和 s2[0..j] 的最小编辑距离

dp[i-1][j-1]
# 存储 s1[0..i] 和 s2[0..j] 的最小编辑距离

dp 函数的 base case 是 i,j 等于 -1,而数组索引至少是 0,所以 dp 数组会偏移一位。

既然 dp 数组和递归 dp 函数含义一样,也就可以直接套用之前的思路写代码,唯一不同的是,DP table 是自底向上求解,递归解法是自顶向下求解

int minDistance(String s1, String s2) {
    int m = s1.length(), n = s2.length();
    int[][] dp = new int[m + 1][n + 1];
    // base case 
    for (int i = 1; i <= m; i++)
        dp[i][0] = i;
    for (int j = 1; j <= n; j++)
        dp[0][j] = j;
    // 自底向上求解
    for (int i = 1; i <= m; i++)
        for (int j = 1; j <= n; j++)
            if (s1.charAt(i-1) == s2.charAt(j-1))
                dp[i][j] = dp[i - 1][j - 1];
            else               
                dp[i][j] = min(
                    dp[i - 1][j] + 1,
                    dp[i][j - 1] + 1,
                    dp[i-1][j-1] + 1
                );
    // 储存着整个 s1 和 s2 的最小编辑距离
    return dp[m][n];
}

int min(int a, int b, int c) {
    return Math.min(a, Math.min(b, c));
}

四、扩展延伸

一般来说,处理两个字符串的动态规划问题,都是按本文的思路处理,建立 DP table。为什么呢,因为易于找出状态转移的关系,比如编辑距离的 DP table:

还有一个细节,既然每个 dp[i][j] 只和它附近的三个状态有关,空间复杂度是可以压缩成 O ( m i n ( M , N ) ) 的(M,N 是两个字符串的长度)。不难,但是可解释性大大降低,读者可以自己尝试优化一下。

你可能还会问,这里只求出了最小的编辑距离,那具体的操作是什么?你之前举的修改公众号文章的例子,只有一个最小编辑距离肯定不够,还得知道具体怎么修改才行。

这个其实很简单,代码稍加修改,给 dp 数组增加额外的信息即可:

// int[][] dp;
Node[][] dp;

class Node {
    int val;
    int choice;
    // 0 代表啥都不做
    // 1 代表插入
    // 2 代表删除
    // 3 代表替换
}

val 属性就是之前的 dp 数组的数值,choice 属性代表操作。在做最优选择时,顺便把操作记录下来,然后就从结果反推具体操作。

我们的最终结果不是 dp[m][n] 吗,这里的 val 存着最小编辑距离,choice 存着最后一个操作,比如说是插入操作,那么就可以左移一格:

重复此过程,可以一步步回到起点 dp[0][0],形成一条路径,按这条路径上的操作进行编辑,就是最佳方案。

以上就是编辑距离算法的全部内容,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labuladong,致力于把算法问题讲清楚

labuladong

labuladong 提供Java解法代码:

int minDistance(String s1, String s2) {
    int m = s1.length(), n = s2.length();
    int[][] dp = new int[m + 1][n + 1];
    // base case 
    for (int i = 1; i <= m; i++)
        dp[i][0] = i;
    for (int j = 1; j <= n; j++)
        dp[0][j] = j;
    // 自底向上求解
    for (int i = 1; i <= m; i++)
        for (int j = 1; j <= n; j++)
            if (s1.charAt(i-1) == s2.charAt(j-1))
                dp[i][j] = dp[i - 1][j - 1];
            else               
                dp[i][j] = min(
                    dp[i - 1][j] + 1,
                    dp[i][j - 1] + 1,
                    dp[i-1][j-1] + 1
                );
    // 储存着整个 s1 和 s2 的最小编辑距离
    return dp[m][n];
}

int min(int a, int b, int c) {
    return Math.min(a, Math.min(b, c));
}

Jinglun Zhou 提供C++解法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Distance(string s1, string s2) {
        int m=s1.size(), n=s2.size();
        vector<vector<int>> dp(m+1,vector<int>(n+1));
        for(int i=1;i<=m;i++)
            dp[i][0]=i; // base case: 当s2为空,s1需要删除所有字符才能与s2相等
        for(int j=1;j<=n;j++)
            dp[0][j]=j; // base case: 当s1为空, s1需要不断插入新字符才能与s2相等
        //自底向上求解
        for(int i=1;i<=m;i++)
            for(int j=1;j<=n;j++)
                if(s1[i-1]==s2[j-1]) // 两个字符串当前的字符一样
                    dp[i][j]=dp[i-1][j-1];
                else // 两个字符串当前的字符不同
                     //使得s1[0:i]和s2[0:j]相同的最短编辑距离可通过插入,删除或替换三种操作其中一种得到
                    dp[i][j]=min({
                        dp[i-1][j]+1, // 删除s1[i]这个字符
                        dp[i][j-1]+1, // 在s1[i]后面加一个和s2[j]相同的字符
                        dp[i-1][j-1]+1}); // 将s1[i]的字符替换为s2[j]的字符
        //储存着整个 s1 和 s2 的最小编辑距离
        return dp[m][n];
    }
};

Hanmin 提供 Python3 代码:

def minDistance(self, word1: str, word2: str) -> int:
    m, n= len(word1), len(word2)
    dp = [[0 for i in range(0,n+1)] for j in range(0,m+1)]
    for i in range(1,m+1):
        dp[i][0] = i ##base case:当s2为空,s1需要删除所有的字符
    for j in range(1,n+1):
        dp[0][j] = j ##base case:当s1为空,需要插入所有s2的字符
    for i in range(1,m+1):
        for j in range(1,n+1):
            if word1[i-1] == word2[j-1]: ##当前字符一样
                dp[i][j] = dp[i-1][j-1]
            else:
                dp[i][j] = min(
                    dp[i-1][j]+1, 
                    ##删除s1字符操作,可以理解为我直接把 s1[i] 
                    ##这个字符删掉,前移 i,继续跟 j 对比,操作数加一
                    dp[i][j-1]+1,
                    ##增加s1字符操作,可以理解为我直接在s1[i]插入一个和s2[j]一样的字符
                    ##s2[j]被匹配,那么前移 j,继续跟 i 对比,操作数加一
                    dp[i-1][j-1]+1 
                    ##修改s1字符操作,可以理解为我直接替换s1[i]为s2[j]一样的字符
                    ##s2[j]被匹配,那么前移 i,j,操作数加一
                )
                
    return dp[m][n] ##返回s1,s2最小的编辑距离

上一篇:动态规划设计:最长递增子序列

下一篇:经典动态规划问题:高楼扔鸡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