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ed from louisje/life2002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6note-05.htm
327 lines (244 loc) · 43.4 KB
/
6note-05.ht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html>
<head>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
"HTML Tidy for Solaris (vers 1st November 2003), see www.w3.org">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Microsoft FrontPage 5.0">
<meta name="ProgId" content="FrontPage.Editor.Document">
<meta name="Microsoft Theme" content="indust 011">
<title>
</title>
</head>
<body background="6map/indtextb.jpg"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ink="#3366CC" vlink="#666666" alink="#996600">
<p align="center"><big><b><a name="top">2002 年生死學上課紀錄(5)</a></b></big></p>
<p align="center"><b><a href="index.htm">回課程進度</a></b></p>
<p align="center"><b>第五講 了解臨終過程(1):從常人狀態進入願有決斷</b></p>
<p align="right">石佳儀 陳冠秀記錄整理<br />2002/03/25 余德慧主講</p>
<table border="0" width="781" height="69">
<tr>
<td width="600" height="30"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b><span style=
"font-family:新細明體;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span></b> <a href=
"#sub_title_1"><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阿穆的故事</span></a><!--msthemelist--></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600" height="30"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span lang="EN-US"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新細明體;mso-font-kerning:1.0pt;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2">Situation
<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 mso-bidi-language:AR-SA">
的發現</span></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600" height="30"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family:新細明體;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b></b></span> <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3">願有決斷</a></span><!--msthemelist--></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r>
<tr>
<td width="600" height="31"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
<p align="left"><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4">規避死期</a></span>
</p><!--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600" height="31"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 12.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span><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5">自己的死</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600" height="31"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6">
願有決斷的良知</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r>
<tr>
<td width="600" height="31"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7">世界的底部</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600" height="31"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8">
阿穆的在世徘徊</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d width="600" height="31" align="left">
<!--msthemelist-->
<table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100%">
<!--msthemelist-->
<tr>
<td valign="baseline" width="42"><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13" alt="◎">
</td>
<td valign="top" width="100%"><span style=
"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TW;mso-bidi-language:AR-SA">
<a href=
"#sub_title_9">本真地在世</a></span><!--msthemelist-->
</td>
</tr><!--msthemelist-->
</table>
</td>
</tr>
</table><!--msthemeseparator-->
<p><hr /></p>
<p> 今天我們的講義會提到阿穆的故事,阿穆是一個護士,在心蓮病房過世。阿穆的故事很多細節我們就不提了,主要的問題是,在醫療體系裡的人常常有一些習氣,這些習氣在活著的時候非常有用,可是在臨終的時候卻變成很大的障礙。當我們瞭解了一個病的病程,也瞭解它的醫療方法,到底一般從事醫療的人在面臨自己的絕症時會有什麼樣的基本態度?包括腫瘤科的醫師和護理人員,他們其實很清楚整個治療的過程是非常難過的,而且治療過程中所造成的副作用與組織器官的衰敗也都很清楚。很多我所認識的醫療人員,當他們親身遇到這種事情時,大多很快就選擇放棄醫療處置。包括上星期提到的榮總的副院長盧光舜醫生,他到美國接受治療,但治療只做了一半就終止了,他表面上是跟醫生說他在台灣也可以接受同樣的 procedure,可是事實上他回到台灣並沒有繼續治療;他從開始治療到回台灣之前,整個人的臉孔都是鐵青的顏色,他的女兒一直陪伴在側很難過,等到他決心不再繼續接受治療,他才放開心情,對女兒說,「我講,你記」,所以他女兒最後記錄了四萬字的文章,集成《病榻心聲》。這四萬字其實是他用來決定把自己的的生命全部放開,把自己的一輩子從小的生活直到最後的過世乾脆講得清清楚楚,講完之後他就不想再講話了。所以《病榻心聲》其實只有四萬多字,但書後還附有二十幾個人的回饋,回饋的人有醫生、有黨國大老、有新聞界的人士、有作家等等,這些人講的話加起來大概像螞蟻那樣輕,他們都只講了一句病人最不愛聽的話:「醫生,你好勇敢!我好敬佩你!」因為通常病人在往下掉的時候,他們能不能撐下去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而且他勇敢不勇敢也不需要別人講。</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1">阿穆的故事</a></b></p>
<p> 今天給大家看的是阿穆的故事,她是一個護士,在心蓮病房過世。她一進病房的時候,自己的護士袍都帶來了,因為已經打算在心蓮病房過世,她希望當她過世時,別人幫她穿上護士服,所以當她進來的時候,她就已經不打算再出去。可是阿穆又面臨了很大的掙扎猶豫,一方面她相信若繼續做放射治療,應該還有效,但另一方面她又知道自己已經開始走下坡了,所以她進進出出醫院好幾次,有幾次她又跑回台北和信醫院做放射治療。她最開始來病房的時候,她心裡想:「我知道心蓮病房就是臨終病房,我真的知道,我一定要讓自己好好一路走下去」,可是,在這一路走下來的時候,她產生極大的障礙,非常非常大的障礙。我們發現這個極大的障礙可能跟她本身醫療訓練的素養有關,因為素養太高,以致於她過不去臨終這個關卡。是怎麼過不去呢?當她第三次住院時,已經決定不再做化療。很少人像她那樣,她住進病房時,每天什麼時間 take 什麼藥她都清楚,因此阿穆在所有 medical 的照顧上、應該怎麼做都不是問題,可是最大的問題是,她那時候知道自己可能再一段時間就要走了,所以她每天哭、每天哭,負荷著巨大的徬徨。</p>
<p> 其實我們活著的時候,儘管個人的意志多麼堅強、我們都知道要保守身體的健康,可是有一個最大的「被動性」悄悄地跟你逆向而行,這個時間上的「被動性」悄悄地跟自己「活下去」的意願逆向而行,我們就像孫悟空一樣怎麼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這個時間上的被動性其實才是存在的最根本的真理,可是我們看不見。阿穆的問題就在這裡,她知道自己很可能會死掉,可是她說「我的心完完全全放不下來」,她其實一直有一個基本的抗拒:「我不想去認識一種比較徹底的東西」,所以她常把自己浮到某個層面來看事情,譬如最開始的時候石先生(研究助理,講義裡的資料節錄自其碩士論文)注意到,阿穆對每個人都笑瞇瞇的,但有一次阿穆就跟石先生講:「我這輩子都是為人家而活啦……」石先生還以為「為人家活」表示她心裡很善良、熱心公益,後來才慢慢瞭解她的意思是,她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注意「別人怎麼看我」,就像你每天出門有時候會出不了門,因為你會怕別人會批評你的衣服夠不夠好、頭髮的造型,所以會有一種活在別人的眼光底下的緊張,很多時候我們的確必須這樣活著,這就好像浮游動物的狀態,下不了水,能夠活著的層面就是浮在水面上那一層。我們活在世界上也是浮游動物,但阿穆後來也受不了自己經常在意別人的眼光,因此圖謀改變,改變的方法就是開始罵人,說醫護人員這裡不對、那裡不夠好,但如此仍然還是浮游動物,只不過本來看的角度是正面的,現在變成負面的。當人在浮游的狀態裡時,有幾種特性,第一個特性是:心不定,譬如別人的眼光往左,你就往左,眼光往右你就往右;人家往這邊批評你就往這邊,往那邊批評你就往那邊;第二個特性是模稜兩可,譬如我們說「阿穆我們去圖書館吧。」「好啊。」「那我們去看電影好不好?」「好啊。」「那到底要去圖書館還是去看電影?乾脆都不要去了。」「也好啊。」我們會說這很好啊,「隨和」。但這種隨和其實也是浮游﹔另外一種特性是「堅定」,譬如堅持著一定要讀書、一定要看電影、一定要上圖書館,乍看之下,「堅定」不算浮游的特性,但這只不過是往下沉一些,somehow 還是某種浮游狀態。不過「堅定」的人或許比較有自信、自尊、甚至有內在的傲氣,比較深刻一點,但這種較為深刻的傲氣和自尊,對於臨終過程,還是毫無幫助。</p>
<p> 因為絕症不讓人們像浮游一樣浮上水面,它使人往下沉;「往下沈」的意思就是,跌倒,所有的絕症都是跌倒,它意味著跌倒了之後,再也無法走、跑、跳,而且是跌落到一個很深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你完全無法靠曾經有過的自尊、自傲來救你,相反地,如果要救你度過絕症,最好的情況是自尊、自傲全都碎掉。也就是說,面臨絕症,你不可能再保有過往的成就或是曾經取得的東西。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人們所有面臨的死亡,都不是我們想出來的,而是活生生地跌落到某一個處境,而且那個處境非常徹底。如果人不能過比較徹底的生活,便沒有辦法在你的絕境裡過得了關。</p>
<p> 講義上提到:「阿穆原先並沒有宗教信仰,過去的日子,她在建制的社會裡,努力工作,求上進。向來自己的娛樂不是很多,生活中沒有什麼特別感興趣的休閒。得了癌症一年後,帶著某種印象,她似乎認為來這裡(心蓮病房)能夠追求心靈的平靜。剛來到這裡,阿穆知道有些人會去佛堂禮佛,念經,她也就跟著去。一心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心靈的平靜。漸漸地,就看見阿穆手上拿著一本小小的經書,在晚上睡覺以前,她會用心地在自己的床上唸經文,完畢後裝上她的呼吸輔助器,然後就寢。不久,阿穆便主動說要皈依,成為佛門弟子。這一連串快速的動作,讓人感受到,阿穆想要安定心靈的迫切需求,即便是一塊浮木,她也不放過。像阿穆這樣的臨終病人——年輕、未婚、原來沒有宗教信仰,對『生』抱有希望,她告訴我們『我要來這裡尋求靈性的依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在整個機構化的臨終照顧裡,阿穆向醫療團隊丟出一個大難題,也讓我們看到臨終關懷的困境。」是什麼難題?醫療團隊沒有「靈性照顧」。你會覺得很好笑,安寧病房最強調的就是靈性照顧,可是,很抱歉跟大家講,所有的安寧病房都沒有靈性照顧。若你去問護士,護士會反問:「什麼叫靈性?」問醫生,醫生會說:「也許吧,我們去查經吧!」若你去問基督教醫院,他們會說:「有,靈性就在神那邊」。人們想在醫院裡面找到靈性,其實是找錯了對象,真正的靈性並不是在醫院裡,而在人心中的殿堂,這是什麼意思?譬如阿穆拜佛、念經、皈依師父,但這些都是表層外面的東西,這些外面的東西對一個人的靈性毫無幫助。真正的靈性不在那裡,而是當人的心轉變成另外一種狀態時,深層靈性就存在了,但這需要把外層的靈性整個忘記。</p>
<p> 記得我們上星期的比喻,只有當「自我」破得千瘡百孔,才可能出現靈性。阿穆一直想破除「自我」的保護,可是我們看得出來,人如果僅僅是運用自己的智能想衝破生死關,就像是玻璃瓶裡的蒼蠅看著廣大的天空,可是牠永遠也轉不出去。但這裡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如果你的身體慢慢會變壞,其實不必動用「心智」去破除「自我」,身體已經在準備進行這工作了;通常身體的毀敗,會造成人心智薄弱,這是一個好現象,意思就是你可以透過身體毀敗的過程,而使得心智變得薄弱,這是一個機會。但是你會問,阿穆身體也正在毀敗,為什麼她就不能破碎自己的心智?她一直徘徊在「自我保護層」的底部,她想要敲破這層保護膜,但總是敲不破,這是為什麼?我們舉下面的例子來講。</p>
<p> 阿穆在同病房裡遇到一個原住民 Vuvu ,Vuvu 是泰雅語媽媽的意思。Vuvu 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一開始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上帝,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祈禱,祈禱上帝接她走。但是祈禱是在心智自我祈禱,還是在存有裡面祈禱?如果一個人的祈禱是落在心智層次的祈禱,他便會想「今天我要講什麼?我要跟上帝求什麼?我要講好的話呢?還是講不好的話呢?我是要求多一點呢?還是求少一點?」若一個人的祈禱是脫離了心智自我的祈禱,會有一個現象,即不假思索地就開口禱告了,且所求不多。你們應該也有類似的經驗,我講我少年荒唐時的經驗好了,我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女朋友,她的特性就是「有媽媽的味道」,剛好她的年紀也稍微比我大一點,所以她蠻寵我的,以致於我有點放肆、驕縱,如果他有一點忽略我、沒有把我放在第一位,我就會發飆、生氣、不見她,這是很粗暴、很不好的行為,可是我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們應該是這樣,因為我愛你對待我的樣子,那時候流行一首歌就是”I love the way you loved me.”我把這個當藉口,這種情況下我女朋友其實有點痛苦,後來我女朋友進了研究所,她的學長就給她一個肩膀,有了這個肩膀她就整個靠過去了,一個小男生突然就夢醒了,一夢醒之後就回去求她,說以前自己不對,可是她只是輕輕地摸摸我,像母親一般地慈祥,然後跟別人走了。這種情況下,我所有的驕縱、專橫一下子都變得很無謂,我記得我坐在一個台階上,望著滿天的星斗,想「如果你還肯來,跟我講一句話就好了,我也不求你什麼。」那時候一心一意就只簡單地要求一個很確定的東西,但是在我很驕縱的狀態的時候,我要的是一整片很迷離、虛無飄渺的東西,那是第一次「砰」地摔在地面上,只求一件事情。這情形就好比一個小孩子糾纏著媽媽要這要那,一旦媽媽撤退了對小孩的愛,小孩子坐在地上唯一求的大概就只是希望媽媽來看他一眼,在這種狀況下,所求不多了,那才是比較接近存有的。一個人若是能夠落身到「自我保護層」底下,他對某些事情就明白了,而且這種明白是整片的明白,意思是,人不再浮游於漂動的狀態裡,求這個、求那個,但是面臨絕症的人,他們其實已經不想太多了。舉例來說,你如果跟他說「我們去日本玩」,他眼淚都會掉下來,對他來說不可能了,如果說「下禮拜我們到東海岸去玩玩」,他會說「再說吧」,因為他不知道會不會活到下禮拜。在這種情況下,他所求的東西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可是變得比較確定,這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6map/6note-10.gif" width="498" height= "700" 圖5-1 死亡證明書></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2">Situation 的發現</a></b></p>
<p> 進入安寧病房的病人,即意味著進入一種 Situation (注意,這是大寫的 S),如果他進的是安寧病房這種地方我們把它稱之為“Situation”;如果是來學校上課,我們稱之為“situations”(小寫 s,且為複數)。在 Situation 裡,人們會產生某種徹底的覺悟,至於 situations 則是日常常人的處境。在 Situation 底下,人們通常會產生某種意願,願有決斷,因此我們稱 Situation 為「決斷的諦境」或「諦境的決斷」。在這種諦境裡,人們碰觸到一種深刻的「存在」底層。發現 Situation 的人,一個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一個是奧地利精神科醫師 Frankle。</p>
<p> Frankl 曾經是 Freud 的助手,後來被納粹關進集中營,那時候他已經寫了一篇論文,準備讓維也納大學同意他的教職,他跟集中營的守衛說:「你可以要我的性命,可是你不能要我的手稿」,可是那個守衛就猙獰地笑起來,當場把他的手稿撕碎、弄爛,在那一剎那間,我們一定想說 Frankl 一定傷心欲絕,可是沒有,Frankl 突然領悟到「原來我過去當醫生的生活就是抱著這些我以為的心血過日子」,可是這些心血現在在眼前當場碎掉,他開始知道,過去活的日子也不過是諸種日常生活的一種,他本來是在 situations 裡,可是那個警衛把他戳破了,他第一次發現 Situation 這種根本處境。我們並不是說人一定要這樣被虐待、被毀了才叫根本,而是你發現平時所依靠的、依靠那種方式過日子的樣子,那個東西用整片的方式毀掉的時候,人才突然夢醒:「原來我是用那種整片的方式過日子。」這種整片的方式其實很可怕,譬如我作心理治療,很多女孩子一直哭「當年他怎麼對待我……」那對待的方式真的是整片的,可是那個男的整個一甩就不要了,就整片扯裂開來。我們之前也談過,一裂開來,失戀的人就變得善良起來了。如果你一輩子作惡多端,在失戀的時候就會變得善良。為什麼會善良?因為你思考的方式是從存在本身來思考;但是在心智自我的層面,你是根據人造物來思考;譬如最可怕的情況就是五代同堂,如果他孫子有知的話每天就擔心他阿祖什麼時候過世,什麼時候五代同堂會崩潰下來,因為你根據人造物,而且把人造物認為是你整片的生活。</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3">願有決斷</a></b></p>
<p> 可是 Situation 之所以發生,就是整片的人造物破碎了,沒有辦法再依照人造物來活,而是依照存在本身,譬如人必然會死亡,或者人的感情無法長長久久,這都是存在本身的意義。終有一天,人會進入 Situation 的決斷,我們什麼都可以避開,這是唯一無法避開的。通常進入臨終病房的病人,他的身體幾乎已經毀壞到令他產生「願有決斷」的意願,雖然人還沒有真正進入決斷,但「願有決斷」的重要性在於,慢慢讓人迎接決斷的到來。譬如,我們現在都「不願意有決斷」,我們坐在這裡,每一個人問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每一個人都不知道,這是我們活在這裡的模稜兩可,為了幫助大家,給自己一個模擬的機會,試著不要模稜兩可;請大家翻到講義的最後一頁,有一張表格,叫做死亡證明書,這是諸位的作業,大家可以嘗試填看看,如果覺得太刺激了,可以不要用真實姓名,但是除了姓名以外都要是認真的,譬如你的死亡日期不可以用阿拉伯數字,避免塗改,要用國字,設想你在民國哪一年哪一天用什麼原因死掉,這只是你們的作業,並不一定要交回來給我看,我知道會有人拿回去就一直放著不填,這也不要緊,「不願有決斷」是正常的情況,你可以把那張紙拆下來貼在你的牆壁上,這會提醒你一些事情。再看後面那個 page 你們就一定要交了,這個很簡單,就是寫「生前囑咐」,過完春假要交回來,可以不必寫名字,我們將來會分析它。我們要透過分析慢慢去瞭解到底「願有決斷」有多麼難,因為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分析到為什麼阿穆已經願有決斷,但她卻遲遲無法進入決斷狀態裡,為什麼從「願有決斷」到實際產生決斷這麼困難?</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78" height="672" src="6map/6note-10.gif" alt="圖5-1 死亡證明書"></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4">規避死期</a></b></p>
<p> 我們現在慢慢來談論,當人進入臨終病房後,對死期就逐漸不再規避了。常人之所以規避死期,是因為常人有兩種生存意識:第一種是我們會把「把握當下」、「把握現在」看做活著的真正時間,但「把握當下」、「把握現在」是做事情的時間,而非存在的時間。「把握當下」的意思是,人希望在「當下」充實地做好某件事情,人越能夠在當下充實地做好事情,就越滿意,這是常人世界裡的一個向度﹔第二個向度(生存意識)是,我們以為現成發生的事情最實際,譬如進了某一所大學、唸某個科系,這是最實際的,意即我們認為「現成物」是真實的存在,並應該以現成物最實際的方式加以把握。經由這兩個向度我們規避了死期,讓我們的死期變成不確定的。</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 "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 "13" alt="◎">
<b><a name="sub_title_5">自己的死</a></b></p>
<p> 但人進了病房以後,開始對自己的死亡出現“Augenblick”,這是德文,是「對自己死亡的一瞥」,也就是說,對自己的死亡心裡有數,然而,他們的「數」(ㄕㄨˋ)在他們的心頭是怎麼「數」(ㄕㄨˇ)的?為什麼我們不願有決斷,而他們卻願有決斷?雖然死亡是人類普同的、必然的,但是由於活著的必要遮蔽,我們將死亡推斷為「他人的死亡」,都不算自己的一份,可是都算別人的一份,譬如你在路上開車,你的前一輛車發生車禍,裡面的人死了,你心裡還是想「還好不是我」,甚至叫你小心的人,你還是認為會死的是他,而自己會活著。這種情況直到進入死亡的前期,進入臨終病房,死亡才開始轉變為「自己的死亡」,他突然發現:「會活的是你,會死的是我。」這種很大的轉折是很難過的,我們把它稱之為「死亡的個體化過程」。很多人人在此時會發生悲哀的感嘆:「為何死亡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為何別人都活得好好的,偏偏是我要死去?」他們也會怨:「為什麼我即將死亡,而這個世界上還是車水馬龍,為什麼他們還吃得下東西?」可是當年他還沒理解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是這樣,你很可能去看一個即將臨終的朋友,回去的路上經過速食店說不定就吃了一大桶的炸雞塊。當這種 reverse 出現的時候,就是所謂的「願有決斷」的基礎;當人們經歷了這種逆轉,他看世界的眼光就不一樣了,他已經翻牆而過;可是並非每個人都自願翻牆,而是「碰上」的,所有的「死亡」都是碰上的,人幾乎從來不曾期待自己的死亡,死亡是「碰上」的。這種決斷的處境常常是我們親自蹚了進去才會知道的,所以我們從來不期待上生死學會讓大家的腦袋有所轉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對你們來講,身體都好好的,怎麼碰也碰不到,所以我只能像講故事一樣講給你聽。因此<b>生死學並不預設每一個人都要接受死亡,也不建議對病人進行接受死亡的心理輔導或「真理」勸說,而是順著病人的情況,一步步接受死亡</b>。因此,尚活之人如果要陪伴病人度過死亡,首先要瞭解病人的臨終過程。</p>
<p> 出現 reverse 之後,病人剛進臨終病房,身體狀況還不是很差的時候,通常他對死亡的瞥見也只是「瞬間」的,而非已投入對死亡的接受中。<b>此時病人還是在世界裡,一瞥的瞬間只是驀然之間發現存有的真相,可是相較於世界,存有的真相反而是一片漆黑,是默存的,而不似世界的明晰可見</b>。意思就是,我們如果想從存在的角度來思考會不會比較徹底一點?會,可是沒有用,因為我們的存在方式基本上是烏碌碌一片,它是沒有語言的,所以叫「默存」。如果我說你現在不要繼續在世界裡,你應該回到默存裡去,譬如現在讓你們打坐三十分鐘,我想很多人都坐不下去;我們之所以眷戀世界,不願意離開世界,是因為世界提供了一種很有滋味的東西,譬如透過影像或物質娛樂我們的器官,像藝術品、電影、酸甜苦辣各種美味的食物,人會製造各種東西讓世界變得可愛、舒服、符合生存。可是正因為它太有滋味,人們於是慢慢遠離了自己的「存有」。如果人想在臨終過程中過得比較順的話,那麼慢慢進入自己的「存有」可能會比沉迷在「外造化」的世界(OTB,otherwise than being)裡好一點。像阿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活在 OTB 裡,只是她的 OTB 是佛像、佛經、皈依、念佛,而她半夜的哭聲、難過、不知所措是因為她找不到一個門可以鑽進去存有狀態。</p>
<p><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6">願有決斷的良知</a></b></p>
<p> 然而有些宗教徒可能會突然領悟到OTB 的破裂,然後完完全全進入存有的狀態,但進入存有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皈依」或「信上帝」。「願有決斷的良知」是屬於存有者<a href="#_ftn1" name="_ftnref1"><sub>[1]</sub></a>對自身存在的見證系統,也就是一般所熟悉的臨終良善開顯的一個階段,在這階段中包含了三個成分,第一個成分是,人領會的方式是整片的領會,且是<b>自身對自身關係的領會,而非自身與世界關係的領會</b>,譬如你跟某人在一起,他對你好或對你不好,這是世界跟你、你跟別人的關係,但到了「存有」狀態的時候,你的領會是自身對自身,也就是向內轉向(Inward turning),這種感覺像是萬物跟你融合在一起,不太能區別誰對我好、誰對我壞,就像探險家到了黃河的源頭,在那個地方人跟蒼穹大地、跟星宿海那幾個大湖在一起,這種感覺比較接近「自身對自身」。那什麼是人對世界的關係,譬如演講比賽、表演活動……等,就比較接近人對世界的關係。</p>
<p> 一旦「自身對自身」的領會出現後,會<b>產生「畏」的現身情態</b>,這是第二個成分。第三,進入願有決斷的人會開始出現<b>「無言的回應」</b>,在人尚健康的時候,是以話語勾連事物,但進入臨終的人則是「我懂,但是我講不出來。」海德格說:「與常人不同的,在此在本身之中由其良知加以見證的本真的展開狀態,這整沉默的、時刻準備畏的、向著最本己的罪責存在的自身籌畫」,謂之「決斷」。為什麼人要透過「畏」才可能進入存有的決斷狀態?我們回到 Frankl 的例子,在《追尋意義--集中營手札》裡 Frankl 一開始害怕自己的爸爸媽媽、太太可能會被折磨死,可是這都是「害怕」,不是「畏」;如果你喜歡開快車,你的父母可能也會害怕,「害怕」是有明確對象的。可是後來 Frankl 隱隱約約從不同的消息管道得知,不但他媽媽已經被殺了、爸爸已經被毒死了,甚至他親眼看到他妹妹被送進毒氣室,從這樣的狀態裡,他發現自己已經不是在害怕家人被害死,而是對整個生命充滿畏懼,這種害怕已經沒有對象了,他 totally 看到了生命裡必然會破洞的部分;他就這樣來來回回往往覆覆之後才發現,生命本身是一種「畏」,他瞭解到是生命本質的死亡而不是哪一個人的死掉,意思是,他不再擔心自己的死亡,而是「死掉」變成一個全部。那時候他跪下,世界全部空掉,整個人無法思考,在這無法思考的當中,他突然醒過來,明白人必然會死掉,當他將自己放空,就碰到一個從前摸不到的東西,而且那個摸不到的東西是從前最害怕的、最不喜歡的,現在,那東西卻成為自己的依靠。意思是,他突然發現,放空自己其實是一種開放。「空」對一般常人而言,是可怕的,因為什麼東西都沒有了,但對 Frankl 而言,卻是一種開放。並不是人一定要用什麼方式才叫做最好的生活,而是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什麼東西是你可以依靠的,假設你被家裡面趕出去了,身無分文,你會突然發現「我怎麼有這麼大的潛能?!」平時在家裡飯吃多了,每天都飽飽的,等到沒飯吃了,才發現其實餓兩頓也沒關係。當人沒有依靠的時候,就會尋找依靠,即使最後依靠的東西是「空」,那「空」本身也會變成一種依靠。以上這三個成分,你會發現一個突然被愛人背叛的人,多多少少也會出現這三個狀態,只是沒那麼狠而已;他會開始想自己跟自己的關係,他會瞭解到他習以為常的依靠其實都是空的,接著,他已經無人可以罵了,他只能坐著哭泣,無言以對。但這跟死亡比起來,還是不夠的。</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7">世界的底部</a></b></p>
<p> 世界是外造的,只要我們的心智自我還很精壯,我們會不斷外造事物,我們浮在世界潮流的上端,作為「世界的弄潮兒」,在我們還無法穿透心智自我的牆壁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力量反彈回來﹔當病人知道自己「不治」的時候,會彈跳出:「我已經是這樣子了,怎能……」,這是「邊界處境的彈跳」,譬如病人可能會說「我已經這樣子了,你還要回去照顧你的小狗。」這句話是真的病人說過的;還有很多病人會說:「早知道如此,那時候不應該……」,譬如有一個女孩子得血癌,她是才女型的,三十多歲就是專業經理人,月入二、三十萬,突然得了血癌,很快半年就過世了,大概在第五個月的時候,她哭著對她媽媽說:「在以前,我只知道這個世界上我要成功,我要讓人家看我最耀眼的東西,可是這幾個月來,我發現所有耀眼的東西從來沒有在我眼前出現過,從我生病以來沒我給我一點點安慰,才知道我完完全全錯了。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把妳看得很扁,覺得我媽媽是我的恥辱,只會在家裡照顧小貓小狗,還念著我們這些兒女,可是我們不需要掛念,因為我們有我們的事業……」這種話太多了,病人一定要講這些話,才能在心智自我的牆壁上鑽出一些洞來,慢慢走進「默存」,從心智自我走到「默存」是真實的、一步一步的,不是用想的。碰到牆壁是真實的,講這些話也是真實的,然後才掉進存有。所以你們不要拿這些話去笑人家,因為人一定要一步一步走到盡頭,不能用腦袋去跳。生死學不是拿來教訓別人,而是讓你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艱苦的。</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8">阿穆的在世徘徊</a></b></p>
<p> 我們繼續講阿穆與 Vuvu 的遭逢,有一回 VuVu 找石先生,要他幫她寫一封感謝醫生護士的信。信上寫著:「你們都很辛苦,對我很好,我心裡對你們真的很感謝很感謝……」,這些並不是阿諛,而是她真的很感謝。石先生幫她寫完了以後,阿穆正好在旁邊,信就拿給阿穆看,阿穆整個人震動了一下,因為阿穆從來沒想到要感謝;為什麼阿穆沒想到?因為她從護理人員的觀點來看:「拜託!護士、醫生賺多少錢啊?他們又不是白做工!我是護士我知道啊!幹嘛要感謝?」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阿穆的心還在世界裡,她沒有用「存有的心」去看事情;譬如今天我在這邊上課,你會說「我們都有付學費給學校啊,有什麼了不起?」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那只是世界的一種觀點,另外有一種觀點是,人面對面,透過話語、透過感覺,有一些看不見的關聯、不同的存在狀態在發生。反觀 Vuvu,就真的非常感謝醫生護士,就像她在祈禱時一樣,每次她祈禱都要祈禱二十幾分鐘,你如果陪他祈禱,可以直接感覺到她好像真的在跟上帝講話。我們不要問有沒有上帝,在這種情況裡,是 Vuvu 自己跟自己的關係,<b>表現上是講話給上帝聽,但其實那些話是轉進自己的內心裡,若 Vuvu 自己聽不下去,就不會再講了,若聽的下去,表示在她的內在「自身對自身」開始循環了</b>。這就是阿穆做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說,阿穆沒有能力轉入她自身,這就是為什麼阿穆找不到平衡感。</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p><img src="6map/indbul1a.gif" width="15" height="15" hspace="5" alt="◎">
<b><a name="sub_title_9">本真地在世</a></b></p>
<p> <b>進入決斷並不表示要遠離塵緣,而是「本真地在世」,就是真摯地活在世界上,下決斷的此在開始解放自己,</b>不再憂讒畏譏,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也不擔心別人如何看自己,自在地面對世界,不心虛,而明白「我只有一套,我就是這個樣子」;譬如你如果要去約會,你很在乎對方的話,通常會表現出好幾套,包括衣服在內,可是你如果對他很徹底的絕望的時候,你通常就只有一套,這是比較接近本真的。而且決斷有一個重點,<b>「讓他人的能在<a href="#_ftn2" name="_ftnref2"><sub>[2]</sub></a>自在地一起開展」</b>,意即讓別人不受約束地跟你一道展開。就像 VuVu 一樣,有一天半夜 VuVu 看到阿穆在哭,她就把阿穆抱過來,一直為她禱告、禱告……。在阿穆來講,她第一次覺得:「怎麼有人願意這樣子做呢?」在此 VuVu 就是讓他人的能在能自在地一起展開,<b>深入人際之間底部的連通管</b>,她沉下去看見人與人之間共同受苦的部分,她已經不太會去問:「為什麼是我死?」例如有些佛教大師來病房看他們的同僚的時候,有時候會說:「好吧,那你先走一步,我隨後就到」,而且講得很快樂,這個快樂不是虛偽、也不是幸災樂禍,而是連通管的概念。但是與決斷相反的「塵世浮沉」,則對他人的感覺相當模糊,透過區隔的強分而產生妒忌,或透過強合而有喋喋不休的結盟。決斷就是讓人第一次對一輩子最實際的投向有了確定,與「塵世浮沉」之際對實際的投向充滿不確定性相較,決斷使得存在者「有了自己」的確信。因此,「願有決斷」意思即,人沉入世界的底層,在世界的底層終於看到人看人之間共同的東西,跟萬物有一種接應的關係。</p>
<p><hr /></p>
<p><small><a href= "#_ftnref1" name="_ftn1">[1]</a> 「存有」現身變成「存有者」,即使人有決斷,但這決斷還是在個別「存有者」身上。「存有」跟「存有者」有什麼不一樣?「存有」是整片的,分不清楚你跟我,但「存有者」是能夠區分明白的,「我,不是你」。</small></p>
<p><small><a href= "#_ftnref2" name="_ftn2">[2]</a> 「他人的能在」就是他人能夠存在的狀態。</small></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6map/6note-11.gif" width="316" height="102"></p>
<p align="center"><a href="#top">top</a></p>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