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ed from louisje/life2002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paper09.htm
53 lines (35 loc) · 8.32 KB
/
paper09.ht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 Transitional//EN">
<html>
<head>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
"HTML Tidy for Solaris (vers 1st November 2003), see www.w3.org">
<meta http-equiv="Content-Language" content="zh-tw">
<meta name="GENERATOR" content="Microsoft FrontPage 5.0">
<meta name="ProgId" content="FrontPage.Editor.Document">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title>2002年生死學(9)</title>
<meta name="Microsoft Theme" content="indust 011">
</head>
<body background="6map/indtextb.jpg" bgcolor="#FFFFFF"
text="#000000" link="#3366CC" vlink="#666666" alink="#996600">
<p align="center"><big><b><a name="top">2002 年生死學(9)</a></b></big></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99FF">2002/5/6 於慈濟大學 余德慧主講</font></p>
<p align="center"><b><a href="index.htm">回課程進度</a></b></p>
<p align="center"><hr /></p>
<p align="center"><b>第九講 瞭解臨終過程(2):病沈期咫尺的親近</b></p>
<p>“<font size="4" face="標楷體">在我一生的修行,每渴望身心交融而不可得,至今始知三摩地的滋味竟在眼前</font>”某修行人臨終語“<font size="4" face="標楷體">身心交融對許多人來說,其實是煉獄,想死的心情甚重</font>”</p>
<p><ol>
<li><p>在病沈期來臨之前,會有短暫的風暴,病人身體卡在不上不下的躁動,情緒也以最裸露的方式呈現,完全不再顧及世界的觀感,有時他們會對最親近的人會說「無情話」(如,「你走開!」),但這已經不是社會期掉落之前的否認、生氣、沮喪等情緒,而是身體在失整繼續惡化之前的「放手」-也就是不再整飾自己,讓情緒以最具有肉身的氛圍托出。</p></li>
<li><p>此時,我們應該注意身體與心智逐漸靠近的事實。過去人的心智自我的發展過度突出心智部分,往往為了在世的目標而將身體當作工具,到了此時,心智自我已經衰弱到與身體同步,身體失整與情緒失控視同一回事,但就生死學的觀點,身體失整致使身心同步,可以解釋為「身心分化」的階段宣告結束,人又歸返「身心一元」的狀態,身體不再只是心智的下屬,而是伴侶。這種情況的達成對臨終病人至關重要,因為身體已經開始帶著心智去「體」會事物,如進食對食物的味覺減退、視覺對事物的模糊,以及對世界事務的遺忘,都將心智的外逸習性轉變為身體的伴侶,使人更接近萬物狀態。</p></li>
<li><p>從對身體簡單的考察中我們發現,身體的衰敗使病人逐步地取消他和世界的連結(例如透過自我認定、地位、角色等),他的身體基本感官知覺的變化,主動讓病人有系統地過濾掉世界,只有病人的身體能夠承擔的東西,才能夠來到病人的眼前,包括只有當下、親近的人,而不理會「有意義的關係」(如親戚、社團)。這其實並不適於快的經驗,反而有著想死的感覺、無法收拾地發脾氣<a href="#_ftn1" name="_ftnref1"><sub>[1]</sub></a>。這是深度的情緒,往往是一生從未知覺的。病人在這階段會討死。</p></li>
<li><p>進入病沈期之後的人際關係已經無法用傳統的「關係」來理解,世界的框架所界定的「關係」在此時已經失效,只有非常純粹的「有你真好」,接近我們稱之為「締結」的關係。在締結裡,人只有當下的親近,而不管過去將來。例如,同舟共濟的人之間是「締結」而不是「關係」。EX:「鄭醫師來看屏,提醒屏是不是要喝果菜汁,屏說對,張姐到樓下去買,我在房間內陪,張姐回來後,剛把手上的果菜汁放下,屏就伸出手要張姐握她的手,張姐說等一下再握,她的手拿果菜汁現在冰冰的,屏用台語說“我就是要冰冰的啊!”張姐伸過手,屏握住張姐的手,臉上露出微笑,似乎很滿足,過了一下子就把張姐的手放開」;「此時修女突然抱住了秋香的母親哭,彷彿這種離別不是普通的離別…修女這幾天聽說心很敏感,動不動就會哭泣」</p></li>
<li><p>同樣的,宗教術數也在這時候失去價值。原本病人會仰賴各種救贖性的宗教儀式,現在也不在倚賴:「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聽聖經!」屏一改剛才說不出話的狀態,堅定、大聲的,一個一個的說出這些字。大家沈默了。尤其是師母和那位教友,怎麼也想不到一向虔誠的屏君會這樣斷然的拒絕聽聖經。這大概和以往他們認識的屏太不相同了「…對我而言…,上帝的手,已經…快伸到我的….面前了,我感受到的是..上帝的….手,妳們是看不到的。所以,我才說,我不需要什麼…聖經了」。宗教的虔敬只剩下內心的端詳。</p></li>
<li><p>對於疾病的醫療照顧,病人也逐漸產生相應不理的態度。病人要的守護並不是醫療,而是能夠身體切近相顧,甚至只是相伴,就足以讓病人心安。這對許多醫護人員非常不習慣,因為病人在此時的需求是「沒有作為的作為」,甚至不需要有功能性的目的,所以此時的病人開始逃避功能取向的朋友,而轉向沒有目的的醫護或志工。鄭醫師說:「我剛才不是不想離開,但只要我的手一放開,她的另一隻手就又壓下去,我根本拿不開,她就一直很想握著我的手,我剛才一直跟你暗示要你看她握住我的手,結果你根本不懂。」;「今天早上也是這樣,早上護士來換藥,她也是一直握著我的手,然後我轉身,她就說,張姐,妳不要走,妳可不可以不要走?我說我沒有要走。她好像很沒有安全感呢。像他昨天也是這樣,她也是怕我不在,然後她先生來,他就要他們待久一點」張姐說</p></li>
<li><p>此時病人直接進入本心,所以與病人的接觸會出現不一樣的品質:(1)如果陪伴者(無論血緣多近)還執於社會習性,病人會產生強烈的排斥:屏有些口渴,XX 就拿桌上水杯裏的棉花棒,要給屏潤唇,當 XX 的棉花棒沾了水,正要碰到屏的嘴唇時,屏將頭一撇突然說:「我不要妳弄,我要淑娟弄!」XX 一時呆住了,XX 不知道屏為什麼會拒絕她幫她餵水,過去這麼熟的交情,XX 不明白屏君的拒絕是為什麼?」;(2)許多令病人窩心的感覺都變得非常具體,如拉手、撫背、在旁走動、輕聲說話、身影、聲音等直接感受的知覺會以相當細緻的方式被病人感受著,儘管病沈的病人大多不說話或閉目,但是還是注意著外在的聲響,有時候病人覺得與外界很疏離,就會想要回家。(3)在這當下,很多事情已經講不清楚,可是<b><u>心頭的明白卻愈來愈見底</u></b>,病人的明白不再是事理或智力所得,而是從本心去看到的明白。</p></li>
<li><p>然而,病沈也往往是哭泣的時刻,有時病人發現,有種摸不到底的黑暗就在眼前,有時病人會感覺死亡就在瞬間,「修女說:『不過我這一次住院,我有<b>預感</b>可能這次就會<b>被上帝召喚</b>了……』然後修女就突然<b>哭了起來</b>,這還是<b>我第一次看修女哭</b>」,所有這些感覺若是碰上邊界經驗(如 Air hunger, 無法回復的低溫等),病人的害怕會增強,但此時的害怕應是海德格所謂的「畏」,沒有對象的怕。加上必要的咫尺親近,陪伴的品質變成病沈期的主要考量,「張姐要去洗澡,屏怕張姐跑掉,要張姐先把張姐要睡覺的床先舖好,再去洗,張姐說,屏就是要張姐在屏的眼前把床舖好她才安心。」</p></li>
<li><p>病沈是人最後「在世」的時刻。由於神智開始向內旋轉,往往會有無法被瞭解的動作,尤其是身體的疼痛與昏睡,常使病人在這段期間非常波動,可能早上還可以說話,突然之間缺氧或低血壓而昏過去,就會很快進入最後彌留。</p></li>
</ol></p>
<p align="center"><hr /></p>
<div style="font-family:標楷體;font-size:small"><p><a href="#_ftnref1" name="_ftn1">[1]</a> 見「莫瑞的24堂課」。</p></div>
</body>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