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routine framework aimed at high-concurrency io with reasonable latency, based on liburingcxx.
co_context 是一个协程异步多线程并发框架,以提供可靠的性能为使命,也致力于减轻用户的心智负担,让 C++ 初学者也能轻松写出高并发程序。
- Lazy IO:
read{,v,_fixed}
,write{,v,_fixed}
,accept
,accept_direct
,recv(msg)
,send(msg)
,connect
,close
,shutdown
,fsync
,sync_file_range
,timeout
,link_timeout
,cancel
,cancel_fd
,uring_nop
,files_update
,fallocate
,openat
,openat_direct
,openat2
,openat2_direct
,statx
,unlinkat
,renameat
,mkdirat
,symlinkat
,linkat
,splice
,tee
,provide_buffers
,remove_buffers
. 总计 38 个功能。 - Linked lazy IO: 白嫖提升约 2.5% 的性能。
- Eager IO: 无需
co_await
就发起I/O。 - 并发支持:
mutex
,semaphore
,condition_variable
- 调度提示:
yield
- [Optional] mimalloc 从包管理器或源代码安装。
linux-headers
系列头文件- 可从包管理器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uname -r)
- 或参考这个网页
- 可从包管理器安装:
- Linux 内核版本 >= 5.6,建议 >= 5.11,越新越好。
创建一个 io_context
,用于运行协程:
using namespace co_context;
io_context context;
定义一个 socket 监听协程:
task<> server(uint16_t port) {
acceptor ac{inet_address{port}};
for (int sockfd; (sockfd = co_await ac.accept()) >= 0;) {// 异步接受 client
co_spawn(session(co_context::socket{sockfd})); // 每个连接生成一个 worker 任务
}
}
描述业务逻辑(以 netcat 为例):
task<> session(co_context::socket sock) {
char buf[8192];
int nr = co_await sock.recv(buf);
// 不断接收字节流并打印到stdout
while (nr > 0) {
co_await lazy::write(STDOUT_FILENO, {buf, (size_t)nr});
nr = co_await sock.recv(buf);
}
}
main()
函数: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argv[]) {
if (argc < 3) {
printf("Usage:\n %s hostname port\n %s -l port\n", argv[0], argv[0]);
return 0;
}
io_context context;
int port = atoi(argv[2]);
if (strcmp(argv[1], "-l") == 0) {
context.co_spawn(server(port)); // 创建一个监听协程
} else {
context.co_spawn(client(argv[1], port)); // 直接连接
}
context.run(); // 启动 io_context(可选单线程或多线程)
return 0;
}
task<> my_clock() {
for (int cnt = 0;;) {
printf("Time = %d\n", cnt++);
co_await timeout(1s);
}
}
task<> session(co_context::socket peer) {
char buf[8192];
int nr = co_await timeout(peer.recv(buf), 3s); // 限时3秒
while (nr > 0) {
co_await lazy::write(STDOUT_FILENO, {buf, (size_t)nr});
nr = co_await timeout(peer.recv(buf), 3s); // 限时3秒
}
log_error(-nr);
}
void log_error(int err) {
switch (err) {
case ECANCELED:
log::e("timeout!\n");
break;
default:
log::e("%s\n", strerror(err));
break;
}
}
用 &&
来链接两个 I/O。链接 I/O 可以减少重入内核态和调度器,增强性能表现。(默认只返回最后一个返回值。)
nr = co_await (
peer.send({buf, (size_t)nr})
&& peer.recv(buf)
);
此例子利用 link_io 大幅增强 echo_server 的性能
由于内置动态内存分配,基于协程的异步框架可能不是性能的最优解,如果你正处于类似 30ns 延迟的极端性能场景,且不在乎编程复杂度,推荐关注 sender/receiver model,而无需尝试协程。
如果你希望异步框架能够最佳地平衡「开发、维护成本」和「项目质量、性能」,从而最大化经济效益,推荐你关注协程方案。感性理解:协程 + 内核态 I/O 的性能类似于 Redis 的网络模块。
co_context 竭尽所能避免缓存问题:
- co_context 的主线程和任意 worker 的数据交换中没有使用互斥锁,极少使用原子变量。
- co_context 的数据结构保证「可能频繁读写」的 cacheline 最多被两个线程访问,无论并发强度有多大。这个保证本身也不经过互斥锁或原子变量。(若使用原子变量,高竞争下性能损失约 33%~70%)
- 对于可能被多于两个线程读写的 cacheline,co_context 保证乒乓缓存问题最多发生常数次。
- 在 AMD-5800X,3200 Mhz-ddr4 环境下,若绕过 io_uring,co_context 的线程交互频率可达 1.25 GHz。
- 在一个本地测试中(I7-8550U 移动端),单线程的协程切换的平均延迟为 9.4 ns,代码于 test/ctx_swtch.cpp。
- 在一个本地测试中(R7-5800X 桌面端),跨线程的协程切换的平均延迟为 37 ns,代码于 test/ctx_swtch.cpp。
- 协程自身的缓存不友好问题(主要由
operator new
引起),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来解决,例如 mimalloc。
Draft
- 除非编译器优化,每个协程都需要通过
operator new
来分配 frame:- 多线程高频率动态内存分配可能引发性能问题;
- 在嵌入式或异构(例如 GPU)环境下,缺乏动态内存分配能力,难以工作。
- 除非编译器优化,协程的可定制点太多,需要大量间接调用/跳转(而不是内联),同样引起性能问题。
- 目前,编译器通常难以内联协程
- HALO 优化理论:P0981R0
- 动态分配和间接调用的存在,导致协程暂时无法成为异步框架的最优方法。
- 出于性能考虑,不要将大协程拆分为几个小协程,因为会增加动态内存分配次数。
- 可以做 placement new 吗?
- 暂停和恢复都需要通过异步框架。
- 表达式模板的潜力不如 sender/receiver 模型:
- 协程是顺序/分支/循环结构,s/r是表达式。
- 研究 liburingcxx 如何支持多生产者,多消费者并行(线程池中每个线程同时是 IO 生产者和消费者)
- Coroutine 解决内联和动态内存分配问题
- 表达式模板解决 task
&&
||
。 - 和
std::execution
能否兼容
- 一个内核线程 polling,一个主线程收集提交、收割推送I/O,其他固定 worker 线程,thread bind core
- 节能模式:信号量表示允许的 idle worker 线程数量。低延模式:每个 worker 都 polling
- 每个 worker 自带两条任务队列(一个sqe,一个cqe),固定长度,原子变量,cacheline友好。sqe放不下就放 std::queue,等有空位再放入共享cache。
- 主线程cqe推送满了就切换到提交sqe
- 主线程sqe提交满了就切换到推送cqe
一种激进的 IO awaiter,在构造函数中初始化 IO 请求并提交。
在被 co_await
时,若 IO 早已完成,则无需让出。否则,需要等待 IO 完成后由调度器唤醒。
- 可以轻易部署并行化的 IO 请求,且对于 caller 协程来说是非阻塞的。还可进化出可取消的协程。
- 尽早提交 IO 请求,可能带来更低的延迟。
涉及多线程并行,需要同步 IO 的状态(未完成、已完成)。至少要保证:调度器必须确保 「eager_io 已经知悉 IO 已完成」,否则可能丢数据。
TODO: 改用原子变量,弃用检查队列
co_context 假设大多数 eager_io 会陷入「等待状态」,以此为优化立足点
- eager_io 的 coroutine state(promise) 是调度器负责决定由谁销毁(由调度器或者由协程自己)。
- eager_io 发起 IO 前,自我标记为「初始状态」「无结果」「无权销毁」,然后发起 IO。
- eager_io 在「初始状态」下被
co_await
,检查结果:- 为「无结果」,则自我标记为「等待状态」「有权销毁」「有结果」,让出执行权
- 为「有结果」,自我标记为「IO 后状态」(保持「无权销毁」),继续执行。
- 析构时,「有权销毁」则销毁协程,否则自我标记为「待销毁」。
- 调度器收割 IO 时,检查协程的标记:
- 为「等待状态」,则将协程加入调度队列,令其自行销毁。
- 为「初始状态」(初始、等待叠加态),向协程标记「有结果」,随后将协程加入检查队列
- 调度器完成一轮提交/收割后,轮询检查队列:
- 若协程为「等待状态」,则弹出检查队列,并加入调度队列,令其自行销毁。
- 若协程为「初始状态」或者「IO 后状态」,不管它。
- 若协程为「待销毁」,销毁它,弹出检查队列。
xxx <-> is_detached is_waiting is_ready
manager:
- ready: xx0 to xx1
- 1x1 : manager delete task_info, do not resume.
- 001 : worker will delete task_info, do not resume.
- 011 : worker will delete task_info, resume
worker:
- wait: x0x to x1x
- 11x : wait after detached, logic error
- 010 : suspend, worker will delete task_info
- 011 : do not suspend, worker will delete task_info
- detach: 0xx to 1xx
- 1x1 : worker will delete task_info
- 100 : manager will delete task_info
- 110 : detach after waited, logic error
此实现中可能的漏洞:
- 未反省协程发生异常时的内存模型
- 等你来发现……
一种懒惰的 IO awaiter,在,在构造函数时什么都不做。
在被 co_await
时暂停,并发起 IO 请求,未来等待由调度器唤醒。当前线程轮询可以切入的协程。
- lazy_io 返回一个
awaiter
,其中的await_suspend
负责主要逻辑:- 提交一个 IO 请求。
- 找到一个已收割的 IO 请求,恢复它
awaiter
的await_resume
返回特定结果。- 析构时,销毁协程。
仅运行在用户态 co_context 的信号量
限制 co_spawn
和同类活跃协程的并发量
- 参考 std::semaphore,优化 binary_semaphore 的原子变量
- 链表栈模拟无锁队列,均摊O(1)
acquire
分别在栈上创建awaiter
,形成等待链表release
时放出一个release请求,由io_context处理(强制单消费者),放入某个reap_swap